一、幸福感教育不到位
人們對于幸福的感受不同、期望不同,且對于幸福獲得的途徑設想不同,所以大學生的幸福觀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當前競爭社會局勢下,一些大學生無法擺脫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觀念的腐蝕,樹立了錯誤的幸福觀念。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其對于幸福的理解是歪曲的,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追求權勢地位,崇尚享樂,認為及時行樂才是幸福的。鑒此,高校應開設幸福教育論文發表課程,強化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給予全新而積極的認識與體驗,以確保其始終關注激情與活力,促使大學生時時關注自身潛質與幸福感提升,從而滿足求知欲與全面發展需求。
二、功利性觀念過于嚴重
欲望越多則心靈承載的負累就越重,貪念越多則人便會在無意識下迷失方向,從而產生不幸福感。帶著功利性與目的性學習生活,心會變得很累,最終導致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一些大學生由于功利性觀念嚴重,具體表現在將擁有金錢與財富的數量作為衡量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的標準,并將金錢視為唯一且最高追求,有錢才會感受到幸福。但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切實意識到依靠雙手與智慧創造財富才是獲得幸福的有效方式,這使得其壓力較大且生活苦悶,從而幸福感下降。
三、抗挫折能力相對偏低
抗挫折能力的大小與人經歷過挫折的磨煉程度及心智成熟程度息息相關。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經受相同強度挫折會產生不同反應。有些人遇到小挫折便會導致主觀世界混亂,沮喪且頹廢。而有些人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依舊意志堅定,積極進取。目前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深受呵護,機會很少經歷不幸遭遇,也很少經歷挫折磨煉,致使其應對挫折的勇氣與毅力匱乏,挫折成熟能力較差,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與不幸的心理傷害,無法體會到周圍的幸福。在進入社會之后,激烈且復雜的競爭和溫室效應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其常常會表現出消極且悲觀的態度,導致幸福感直接喪失。
四、幸福獲取能力嚴重匱乏
幸福主要來源于我們自己,而獲取幸福也需要具備一定能力。幸福是一種人生態度與心態,需要自我找尋與發現。身處物質生活充裕與精神生活豐富的時代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論文發表學習生活中并不缺少可以獲取幸福感的物質與精神條件。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根本沒有用心發現幸福,創造幸福,更沒有切實把握幸福,他們缺少幸福感知能力與掌握能力。很少有大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幸福和煩惱多數情況下是由人心決定的,在你以積極樂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就會很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而當你以消極悲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反而會獲得煩惱和悲傷。多數大學生缺少善于發現事物健康面與積極面的眼光,導致難以體會并珍惜生活給予的幸福感。
五、積極人格養成明顯不足
在幸福感影響要素中人格因素是預測幸福感最為穩定且有效的因素。積極人格因素主要由希望、樂觀、快樂、勇敢、善良、幸福、感恩等特性構成,當代大學生在上述人格特征方面多少都有一定欠缺,這將會直接影響其有序的生活節奏,甚至會導致其生活態度發生扭曲,造成幸福感下降。一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都主張應試教育為主,注重升學率,以目的性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很多學生盯著功利性明確的個人目標,受競爭壓力盲目追求,極易導致心理失常與人格缺失,很容易缺少樂觀與快樂等積極人格因素。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多重保護與溺愛,忽略學生積極人格培養,致使很多學生難以切身意識到自身優勢,無法客觀看待自身不足,對于生活不夠滿意,很少產生幸福體驗。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論文發表